印度种姓制度分析——种姓制不是整齐划一、没有变化的制度
种姓制的现代幻化
随着印度社会主义实践陷入困境,印度政府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推出了一系列新自由主义化的经济改革,包括鼓励民营部门、削减国营经济、开放市场等等。
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而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消费和现代生活方式。学者们指出,以前被视为高等种姓生活标志的素食、苦行、宗教仪式,现在被移民欧美、穿戴奢侈品、购置地产和汽车所取代。原先的“梵化”上升,也就被移植为“现代化”,或者说“资产阶级化”上升。
原有的高种姓群体在殖民时期就已经卷入了全球资本中,资产阶级化对他们已经是完成时态。大量出身高种姓的知识分子,甚至早就转变为了这一过程的批判者(尼赫鲁和很多国大党左派都是婆罗门出身)。然而不同的是,对中下层种姓而言,新自由主义市场化意味着种姓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合并。这条道路为他们带来了火箭一般的上升渠道——只需要把“梵化”的语言转化为“现代化”的语言,他们就可以让自己已经获得的经济政治地位和尚未被完全认可的高等身份合二为一。也正是这样一群人,成为了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坚定支持者,把追求经济发展和现代生活,但又宗教保守、反对穆斯林、剥夺底层人权益的莫迪送上总理之位。
于是我们看到,在今天的印度,很多中产压根不愿意承认种姓制度这件事情的存在。在国外问答网站Quora上有这样一个问题:莫迪是什么种姓?有印度网民这样回答:印度没有种姓制度!当敬爱的莫迪先生作为国家领袖的时候,他是刹帝利;当他引领我们的精神的时候,他是婆罗门;当他带领我们走向经济成功的时候,他是吠舍;当他艰苦朴素的时候,他是首陀罗。
贱民呢?不好意思,看起来,答案作者根本就把贱民给忘了。
谢利尼瓦斯认为,今天的这些“种姓政治”是种姓制度的“化身”,是种姓制度变换了它的形态。用我们熟悉的译法,它是个“阿凡达”——它看上去像是在沿用传统种姓的一层皮,内里确是另外一套东西。看上去大家还在就“落后”和“歧视”争论不休,但在背后运作着的,根本就是一整套跨越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机制,而这种机制本身——假如我们要追问印度学者的研究对我们有什么裨益的话——也许早已跨越了文化和种族,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现象——我们身边并不存在种姓制,但我们所遭遇的问题,未必就不是另一种“种姓制”问题;印度的种姓问题相当棘手,但他们的问题,很难说不是我们自己正在面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