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种姓制度分析——种姓制不是整齐划一、没有变化的制度
种姓制与印度社会主义
针对印度种姓制的很多中式批评,都对我们自己所拥有的大规模社会改造充满了自豪感。然而,印度今天的种姓问题,并不是没有经历过社会改革的结果。相反,像最近贾特人(Jat)闹事抗议的事件,恰恰和印度经历过的社会主义时代有着直接的关系。
1947年,印度独立,首任总理尼赫鲁是一位积极的费边社会主义者。在他看来,印度必须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再由国家扶持合作化、国有企业,进行大工业生产,将印度快速带入现代化。于是,作为一切的基础,国大党政府在全印度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包税地主(柴明达尔)制度,为佃农分配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这项改革卓有成效。据统计,从1950到1960年的十年间,全印度有超过两千万佃农家庭获得了土地,佃农比例从原先的七成下降到了两三成。
与此同时,工业化和国有化的进程创造了大量的城市就业机会。印度政府需要更多的公务员、办事人员、国有企业工人、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印度人也和很多国家的人一样,在铁饭碗面前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随着国营部门的不断扩大,到了七十年代末,全印度已经有近两千万人受雇于国有经济部门。这些人成为了新兴的城市中产。
出于体现人人平等的理念。独立后的印度政府毫不留情地宣布废除了种姓制度(当然,宣布废除和实际消灭,是两回事)。并且,为了使底层人有更好的机会改变命运,印度政府借鉴英国人的旧制,设计了一整套保留体制。保留制度旨在为贱民、不可接触者、部落民在国家机关、公营部门和议会中保留一定的配额。
然而,保留制度似乎像是把原先的种姓分野用政策固定下来了,为底层保留配额带来了处于上层阶级和底层之间的中下层种姓(也就是土改之后新兴的中农阶层和小商人)的不满。这些群体刚刚得益于土地改革,获得了平均分配的土地,巩固了自己在村落中的宰制地位。传统上,他们反对婆罗门等高等种姓,也压制着作为自己雇工和家仆的贱民。当看到和自己相差不远的贱民获得保留配额,他们的不满情绪尤为明显。于是,一些跨地域、规模较大的农民种姓群体开始联合起来,寻求更高的政治地位,这里面包括此次骚乱的主角贾特(Jat)种姓、北方邦的Yadav种姓、南印度的Okkaliga种姓等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属于中下层种姓,主要是首陀罗,以务农为生。它们人数众多,却在国大党政府中缺少代表。
到了七十年代末,把国大党赶下台的人民党政府在中下种姓的持续压力下,设置了以议员曼达尔(Mandal)为首的委员会,调查“相对落后种姓”(OBC)的情况。根据这一委员会的报告,印度政府改革了保留制度,一方面加大总的保留配额,另一方面把大量不满的中下种姓归为“相对落后种姓”——占到印度人口的差不多四成,并为他们专门设置配额。
为“相对落后种姓”保留配额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是认可了这些种姓的跨地域联合,使得像贾特人这样的群体成为了非常有力的政治力量,这在以往是没有的情况;二是让这些拥有土地的人获得了更高的流动性,他们开始进入更多的国家机关和公营部门。到了现在,许多“相对落后种姓”获得了远远大于其实际占人口比例的议会席位、政治影响力和经济实力。与此同时,他们又掌握着农村的地权和号称“自治”的村落五老会。这些“相对落后种姓”得益于国家的保留政策,他们反对高种姓(如婆罗门和刹帝利)的特权,同时也不愿意放弃在贱民面前的优渥地位。
知道了这些背景,要理解贾特人的暴动就容易多了,他们借助保留配额制度获得了大量的好处,完全不能再称得上是“落后种姓”,但又仍然希望通过“相对落后种姓”保留和维系群体在政治经济上的强大地位,于是就闹出了一幕让媒体晕头转向,搞不清他们到底是高种姓还是低种姓的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