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种姓制度分析——种姓制不是整齐划一、没有变化的制度
印度种姓制度分析——种姓制不是整齐划一、没有变化的制度
3月13日,破土刊出谈印度种姓制的文章《作为一名低种姓印度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篇文章和其他同类文章一样,遵循了一套批判种姓制度的固定模板:先介绍四种姓是如何划分的,再具体举例说明低等种姓的悲惨境遇。
然而,印度种姓制度分析——种姓制不是整齐划一、没有变化的制度,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说明这种批判套路的空洞。当今的印度总理莫迪来自什么种姓?卖油人(Teli-Ghanchi),古吉拉特地区的一个种姓,介于吠舍和首陀罗之间。既然是“低种姓”,所以莫迪就会站在底层的立场说话吗?恐怕不是。他强调经济发展和国家强盛,引入外资,复兴印度教。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一个低种姓出身的人,会成为保守的印度教民族主义乃至资本扩张的政治代表呢?
答案在于,种姓制度是有复杂历史和动态变化的,而几乎整个中文世界理解的种姓制,都是教科书式的简化,完全不考虑复杂的现实。从教科书到通俗读物,乃至很多学者,好像仍然停留在十九世纪英印政府的思维里。换句话说,在印度独立快七十年之后,我们居然还在用殖民者的思维思考印度的现实。
印度的学者早已对种姓制度的变迁进行了非常系统的研究,也驳斥了种种肤浅视角。然而,这些研究很少进入中文世界的主流讨论。也难怪国人对印度的想象会和十九世纪的英国人没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