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在于,不能为了一己之乐严重妨碍、损害公共空间中其他人的利益
《大英百科》认为涂鸦是一种“视觉传播形式”,并且“往往是非法的”。“它是个人或者群体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在公共空间留下标记”。而在美国,有一些专门成立的“反涂鸦”组织。就是因为人们觉得涂鸦者的行为冒犯了公共空间中的大部分人,不仅视觉上丑陋,甚至让人觉得没有安全感。除此之外,在公共事物上乱涂乱画也是对大家共有的公共财物的破坏;如若是在人家车上、房门上等地方乱涂乱画,则是破坏了私产。总之,都包含个人对他人的冒犯。
当然,很多研究涂鸦的学者会认为,涂鸦其实也代表一种个人对自由的追求和呐喊,乃至是对强权、权威的反抗。像是在我国台湾地区,在陈水扁还在任的时候,就有人在公共场所创作“我爱‘总统’,效忠‘领袖’”的涂鸦来对他进行反讽。而全球的涂鸦其实大都围绕“性”和“政治”这两个主题。也就是说,越是在社会越不能公开谈论的言论,越可能被用涂鸦的方式来表达。
尽管反抗权威、争取自由的涂鸦是否应该在公共空间得到人们的宽容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然而,损毁名胜古迹的涂鸦无疑是不允许的,不存在什么灰色地带。这已经严重损害了大家共有的珍贵历史遗产,严重侵害了公共空间中多数人的权益。尚不用说,在“XX到此一游”上根本看不到半分的创造力或者什么思想性,反而是机械的复制。
因此,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清洗令”可能比罚款等方法更有效果
很多涂鸦还够不上毁坏文物或者毁坏公私财物的罪名,因此,这样程度的涂鸦往往不好治理。其实,在专家们抱怨罚款少、处罚轻没有威慑力的时候,不妨参考下台湾地区的例子。2009年,有四名台湾建国科技大学的学生在著名的鹿港游玩时,在一处名胜古迹涂鸦。后来,该地区的管理者通过监视器确定了是他们干的,他们被要求清除涂鸦,认错“洗”墙的学生在清理中吃够了苦头,自然表示不会再犯。公德心,也由此培养。
曾几何时,一位男主播“代表中国人提问”引发一片哗然。既然如此,小孩的涂鸦就代表中国或者中国人了吗?这值得商榷。而最重要的是,如何从小就培养公民对公共空间、公私财物、历史遗产的尊重,这是种公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