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军 思南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的世界,是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世界。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作为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寻找新的教育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教学大纲为教师提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要求,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初中学生心理上有较强的自主性,但行为上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性。有潜在的主动探究的动力,但由于学生的认识比较肤浅,学习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应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阵地,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形式,改革课堂教学策略与评价标准,走“自主探究学习”之路,使课堂教学充满朝气,焕发新的生命力。
“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运用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以创设学习空间为载体的知识和创造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以变“教我学”为“我会学”为核心目标,是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的有效途径。它是建立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之上。以激发学生兴趣为起点,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创设学习空间为载体。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自主体验、自我发现、自我选择、自我教育。
第一、创设动人情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可见,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和认识倾向,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有定向、推动和激励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就会乐意去学习,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锐的感知。因此,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生动鲜明的教学情境,多种激励的机制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创设动人情景,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或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自主探索学习”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如在《春》教学中,本人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请大家回忆一下,你最喜欢课文哪部分内容,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或合作完成,然后把这部分内容汇报一下。能用语言描绘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春的美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有关春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如果还有什么别的方法也可以。几分钟后五名次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收获。有语言绘声绘色描绘春花、春草的;有用画的方式画出五幅图画;有几名同学到前面表演孩子们的嬉戏。有同学到前面用实物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和资料。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给了学生多方面的自由选择,这既是尊重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的体现,又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兴趣。又如在教《绿色蝈蝈》时,本人改变了传统的由教师介绍文学常识的教法。课前,设计了几道开放性的预习作业:“走进法布尔。”(1)法布尔是一个怎样的人?(2)你了解法布尔的生活经历吗?(3)你从中能发现什么?这样的巧妙设计,使作家作品的介绍,变老师讲学生听为学生主动地去掉接近、了解。在查找资料,合作交流,接近、了解作家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地受到感染、受到教育。课堂上,由学生介绍作家作品时,有的从《昆虫记》谈起,赞叹法布尔对世界的杰出贡献;有的敬仰他为了专心于昆虫的研究,放弃了城市优越的生活,迁居乡野小村,执著追求事业的精神;有的敬畏他视昆虫如生命的崇高品格。主动探究,使同学们从心里热爱、敬佩着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为下文的深入探究,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