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应玫 贵州铜仁
随着教学教材改革的深入开展,提高学生能力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数学创新能力是数学的一般能力,但从一定意义上讲,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又是最重要的数学能力。那么数学教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必须更新教学观念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是关键。教师要敢于冲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从应试教育的圈子里跳出来。传统的教育是一种守成性、维持性的教育,重经验、轻创新,教师凭经验教学,形成思维、行为定势,缺乏对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研究、创新。传统教学还具有封闭性,只给学生“鱼”而未授予学生“渔”,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教学创新所要体现的就是要变传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变经验教学为反思性教学,变封闭性教学为开放性教学,创新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强调学的主体意识,突出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来,培养创新能力,必须抛弃传统教学中压抑挫伤人的创造潜能和个性的发挥、窒息人的创造意识形成的种种因素,并使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过程中。
第二,必须改进教学方法
目前,初中教学由于受中考应试教育的传统思想的影响,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教师总是希望学校增加课时,延长教学时间;或者搞“题海战术”,“大运动量”的练习来提高教学质量。但事与愿违,“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未能有效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数学教学不应只是一种模式:“复习引进——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小结作业”更不能把教学模式八股化,应该从实际出发,以服务于学生学习主体为本,努力实现教学形式或教学手段的创新。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要树立有效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要把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转化为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活动,把课堂内的教学延伸到课堂外,延伸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教学方法可以采取分散和收敛教学法、反向思维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科际综合教学法和打破定势教学法等。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提出开放型题目,由学生分散思考,寻找答案;当学生的答案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稍加点拨,继续由学生讨论纠正。也可以采取由学生提问、讨论,最 后由 老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归纳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使受教育者由消极的教育对象转为能动的教育主体,发挥他们在教育中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精讲精练,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第三,必须创造教学环境
美国的教学方式别具一格:他们的学生上课时比较随便,可以站着,可以坐着;可以随便说话,可以随便进出。中国的教学环境完全是两码事。美国式的开放式教学环境有它的好处,但弊端不少。不过,如果不适时、适度地开放一下我们的教学环境,也是不识时务的。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甚至可以异想天开。要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先从开放教学环境做起。首先要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地尊重每一个学生,努力做到不体罚,不训斥,不歧视,不讽刺,力求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其次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全过程。传统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参与,这样教学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创造思维的形成。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使之乐学、爱学,善于动手、动脑,勤于参加实践,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使他们的各种潜能得以发挥。另外要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成才中的重要因素。一位名人说过,一个人的失败其实质是自信心的丧失。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并善于观察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肯定,让他们感到“我行”、“我能”、“我是成功者”。让他们不怕失败,永远充满自信。使他们懂得,没有自信心的人,一辈子也不可能获得成功。
第四,必须加强思维训练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对学生加强各种思维的训练。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而教学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训练。在教给学生一般的思维方法的同时,注意寻找各种思维训练的序列,使思维训练循序渐进,就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我们在各种教学中很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准确性、深刻性、敏捷性和批判性,也注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形象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能力。这样一来,就避免了由于单纯传授某种解题技巧而造成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的毛病。长此以往,学生的审题能力、解题能力、运算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加强各种思维的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坚持数学教学的时代性与新颖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用创新教育的思想培养有创新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