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北京的04级学生在病房和雷老师合影
2.1 为学生编教材,焚膏继晷三年
1987年8月他外聘为荆州卫校“医维班”的教师。当时全国这个专业基本上没有教材。他看在眼里心想“学生来学校读书,连书的一张纸都没有,这叫什么读书?而且这些学生的父母和我年龄差不多大,将心比心,我要为学生写书。”就是怀着这种责任心,奋战了15个夜晚,给学生赶写出了一本《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及其它》。为了尽快解决教材问题,他除了每天的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外,在只有一点简单的中、英文使用说明书和电路图的基础上,废寝忘食潜心编著、一门心思伏案写作,累的腰酸颈椎腰。终于在1989年5月历时二年多编著的《心电图机原理与维修》和《A型超声仪原理与维修》3书完稿,自费于1990年1月出版。此书后由协和医院、国家技术监督局武汉培训中心等单位先后作为教材,在医院内部和全国范围内举办了培训班。因很受读者欢迎,随后进行了大量修改和增补的《中外心电图机实用技术》一书由中国计量出版社出版发行。同时还与南京大学等高中等院校的专家教授一起合作编著了《常用医疗诊断电子仪器》、《近代医疗电子设备与技术》2书,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回顾此段编纂教材的经历,他平静地说,“当时只是想解决学生的教材问题,根本没有想到书会这么畅销,能受到同行专家给出这么高的评价和读者这么的欢迎。”
2.2 计划经济供给制年代免费给学生提供食宿
在计划经济供给制70年代至90年代期间,每人一个月15公斤粮食、250克食油、500克猪肉,一家三口只能维持自己的正常的日常生活。他省吃俭用、节衣缩食,早在航天部部属单位时就支助过一个父亲早逝的青工长达7年,经常免费为荆州卫校在医修站实习学生提供食宿,此举延续多年;义务为1992级陈俊俊等学生举荐就业单位,并于1996年4月亲自到广东茂名探望,多年交流思想和工作思路,指导陈俊俊从一个不懂事的中专生发展到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公司老板。
2.3
赴恩施讲学,与40多名学生哭别
由于学生对老师的授课方式不满意,这个班曾换过两次老师。1997年4月18日他应恩施卫校之邀前去给1996级医修班讲课,深感肩上的责任和压力巨大。在与学生相处一个多月的日子里,同吃同住同学习同体育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单独找同学谈心,交换意见,在较短时间内很快就与学生建立了较深的感情;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学生周末返校后上课,因一路的辛苦有大部分同学困了听不进去课时,通过唱歌等劳逸结合的方式调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得到学生认可!在他的努力下,同学们的学习自觉强了,目标有了,积极性高了,并有了长足的进步。
5月17日学生们听说他即将要离开学校回荆州,为他专门组织了欢送茶话晚会。18日早7点周立华跑到他宿舍,一屁股就坐在他大腿上,依偎在怀里,并告诉茶话会后,30多名学生舍不得他走跑到外面哭了,还有3名学生想不通在大街上行走一夜。为了留下这段深厚的师生情,学生在吃饭都困难的情况下自凑份子买来胶卷,借来相机合影留念。
5月20日午后当他赶到舞阳坝长途汽车站时,学生们早已在车站等候。当他与学生一一握手告别时,全班同学哭喊着“雷老师一路顺风”、“欢迎雷老师下次再来恩施”、“雷老师,再见!”,哭声、喊声交汇在一起,彼此起伏。汽车开动了,学生们一直跟在汽车后面追赶,直到看不见车为止。车上的乘客感慨道:“原来认为学生送老师离别的场面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今天我们亲眼看见了,真是感人啊!”面对此情此景他也哭了,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因离别而哭。参军、奔赴越南战场,部队复员,大学毕业时的多次离别他从未哭过。而面对山区里孩子们的浓浓深情和淳朴,他情不自禁地哭了,而且哭的还是那么的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