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枝特区水利局 晏卿
当前实施科技创新项目计划,在领导与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计划进展顺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为水利科技的发展和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在水利科技创新中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我们科技管理人员应当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第一,水利科技创新外延分析。水利防洪工程对地基的要求较高,地基好坏直接关系到防洪工程的安危。据统计,防洪工程发生险情甚至破坏,绝大部分是由于地基问题引起的,而软弱地基与地基渗漏又是造成险情的最突出因素。
如果防洪工程修建在冲填土、淤泥或淤泥质地基上,由于这些土含水量大、孔隙比大、压缩性大,所以强度低。如果地基是黄土,在天然湿度下,强度虽然较大,但受水浸湿后,变形很大,易湿陷。即使是粘土,其含水量大,承压力又较差。倘若在这些软弱地基上,不加处理就修建防洪工程,常发生不均匀沉陷,由此而出现裂缝、倾斜、蛰陷、滑塌等险情。
江河堤防、涵闸等防洪工程大多修建在第四纪松散冲积层上,有些表层仅有不厚的粘、壤土,其下为透水很强的细砂、粗砂、再下为卵石。在汛期高水头作用下,这种基础的渗透压力增大,渗透坡降大于允许坡降,薄弱之处复盖层极易被冲破,下层粉砂、细砂在扬压力作用下被渗水带出而产生险情。
堤坝、涵闸等防洪工程地基的渗漏处理,原则上采取“上堵下排”。按其作用原理可分为延长渗径和降低渗透压力两类。延长渗径主要是截渗墙、粘土铺盖、抽槽换土、土工织物防渗、砂浆板桩、压力灌浆包括劈裂灌浆、高压定向喷射灌浆、背水坡填塘固基等;减小渗透压力主要是砂石反滤、排水浅井、减压井、土工布导滤等。目前截渗墙壁形式已由柱式向槽板式发展,国内在中低水头工程中使用了板桩灌注墙,板桩打下后,边拔桩边灌浆,大大节省了投资。高压定向喷射灌浆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地基加固、防渗的一项新技术,其原理是将特殊构造的喷头,安装在注浆管的底部,置入钻机成孔的设计土层深度,利用高压产生的喷射流,冲击和切割破坏土的结构,形成孔穴或沟槽,灌入的浆液与破坏的土粒搅拌混合,重新组合凝成固结体,按照喷射转动方式有旋喷、定喷和摆喷法;减压井法是指当透水层较厚,浅水导滤沟、井作用不大时,为排除渗水、降低渗透压力,防止土粒流失常用的方法。
第二,对水利科技创新的看法。研究水利科技发展战略问题,要扣住可持续发展这个国家目标,水利科技在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中才会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
实际上,水资源问题,不仅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世界范围的重大课题。去年在约翰内斯堡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会议,对于减轻贫困和扭转全球环境继续恶化做出了重大承诺,再次重申了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五个主题:水、能源、健康、农业和生物多样性,水问题列为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之首。近年来,我国已经有不少研究报告分析、预测,指出了我国水资源问题形势的严峻和潜在的巨大危机,解决水资源问题将是国家发展面临的战略任务。涉及水资源开发、保护、配置、节约以及防洪减灾等水问题研究,应该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也就是说,扣住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就有了水利科技的地位,也找到了水利科技发展的目标。
解决我国的水资源问题的途径是多方位的,有立法,政府决策、体制机制、经济投入等等,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围绕我国水资源问题这一个国家战略重点,凝练水利科技发展任务和重大项目,也就是说,如何把国家需求归纳为科学问题,在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中有充分的体现,同时指导水利行业科技的发展。
第三,关于水利科技发展的创新问题参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已经成为科技界的共识。水利学科是一门传统学科,既有丰富经验和长期知识积累的有利一面,又面临着知识创新及技术手段现代化问题。分析水利学科的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也存在着差异。可以说,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及相关的学科理论相对成熟,三峡工程的成功建设就是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