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规划
问:文化知识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基地活动、学校教育和社会资源怎么衔接?
答:现在的问题,一是教育教学的实践环节与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还没有对接起来,二是还没有可操作性的运行机制和简便易行的运行模式。要把社会实践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规划,以党委政府主导推动实践活动的开展,以政策机制保障实践活动的开展,以良好氛围的营造促进实践活动的开展。为此,教育部和国务院各部委以及全国性行业主管机构,要制定具有各行业特色、可供中小学上课的社会实践基地标准和实践课程实施方案,并建立一批示范基地。
我们设想的社会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的结合,一方面有学校的课程,另一方面有可供进行教育的社会资源,通过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把两方面连接起来。通过基地,课程的实践环节就可以走出校门去上。比如法制教育,可以到法院等地方上课;禁毒教育可以到禁毒展览馆和禁毒所上课;文化教育可以到剧院、艺术团体上;科技教育可以到科技馆、高科技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上,等等。把社会的资源和我们要进行的专题教育教学融合,通过实践体验的途径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给孩子们一个广阔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各部委共同开发社会实践的课程方案
问:社会实践基地有什么标准?怎么规范它的教育效果?
答:这次我们和各部委联合,在几个方面都提出了标准,比如基础条件、内容设置、活动形式、时间安排、服务质量、安全保障等。符合条件者才能成为实践基地并对所有中小学生开放。各部委积极性很高,正在深入研究制定这个标准。这个标准一方面是行业标准,必须是行业里的优质资源才能成为社会实践基地,同时还要有教育标准,能够承担起对中小学生进行教育的职能。这次我们和各部委要共同开发社会实践的课程方案,共同建立一支社会实践基地的专业指导队伍。
大力倡导、创造条件、扎实推进中小学社会实践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的愿望就是,让孩子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成为教育的一个常态,不让孩子们整天都在教室里上课,在屋子里做作业,负担很重,兴趣缺乏。通过这样一种“大教育”的建设,建立一个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社会各界支持的教育发展机制,开辟一个生动活泼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