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7日,教育部联合有关部委,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表示,将充分利用各部委的系统资源,建立多类型、多主体、多形态的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就这项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如何确保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对接等问题,记者请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高洪进行了解读。
公共资源要为下一代健康成长服务 答:我特别想说明的是,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不是短期开展的一项活动,也不是在中小学又增加某方面的教育,而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 |
今年是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狠抓落实之年。教育部和各部委联合共同开发社会资源,建立社会“大教育”机制,是今年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重点工作。
建立“大教育”机制来自基层创造。比如北京的“社会大课堂”、上海的“七彩课堂”,都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案例。概括起来,地方的经验有三点:一是把学科课程融入了实践,二是把各类主题教育开展到了社会上,三是把社会实践纳入了教育教学。从国家层面,各部委共同建立“大教育”的机制,可以为地方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提供条件和保证。
鼓励各行业各部委把社会资源向学生开放
问: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这种变化能否得到各部委的认同和支持?怎样才能保证学校愿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呢?
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那么多知识,孩子们仅仅在课堂上、在书本中学习远远不够。不少部委的同志都提出过相关的知识普及要从孩子抓起,但是所有的知识都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既不符合教育规律,还会加重学生负担。
实践也证明,有些知识在课堂上反复听,效果还不如在实践中体验一次。我们现在换一个思路,不是每个行业的知识都进课堂,而是鼓励各行业、各部委把拥有的社会资源打开,向中小学生开放,让孩子们走出去受教育。我们和各部委的同志在为下一代健康成长助力上是有共同点的,在这项活动上很容易就达成了共识。
我们现在还缺乏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纳入综合评价的有效机制,在经费投入和安全保障上也还存在困难。在新课程标准里,我们有明确要求,比如普通高中,每学年应该有一周的社会实践,有两个学分。但在实际当中还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不考不讲、不考不做”的情况。在国外要申请一个比较好的大学,往往很看重学生有多少志愿服务时间和社会服务工作,我们正在探索形成这样的机制,引导学校和师生主动走进社会实践基地。
我们提出,要根据各行业的特色,建立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实施方案,通过建立一批示范基地,用社会实践这条线把社会和学校两方面的资源对接起来,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