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数学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珠市彝族乡德块小学 张 宇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形式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日趋明显,给法制教育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近年来未成人犯罪率的不断上升,犯罪低龄化日趋突出,已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信息社会,面对多种不良因素的诱惑,我们清楚认识到,要想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必须大力加强对学生的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也必须充分认识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渗透法制教育。
一、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今日的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祖国的繁荣富强,同时关系着社会稳定与家庭和睦,但未成年人犯罪在全国各地居高不下。所涉犯罪主要有盗窃、抢劫等财产型犯罪,伤害、杀人等暴力型犯罪,强奸等性犯罪。犯罪年龄低龄化,犯罪类型多元化, 犯罪手段成人化, 犯罪成员团伙化。
二、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一)从未成年人自身看
1、自控能力脆弱, 好寻求刺激。未成年人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处于过渡阶段,自我控制能力差,好奇冒险的心理极易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大多数未成年人犯罪往往是因某种“诱因”而“临时起意”,有寻求刺激的因素。
2、自身文化素质偏低,图享乐攀比。从事抢劫、盗窃犯罪的未成年人,80%以上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辨别是非能力差,尤其是一些农村闲散未成年人流向城市,面对都市灯红酒绿的各种诱惑时,会滋生盲目追逐、享乐攀比、好逸恶劳的习气,还有的孩子染上了吸烟、酗酒、无节制地泡网吧等不良嗜好,甚至吸食毒品。当经济上无法满足需要时,他们就想到了通过违法途径满足,最终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3、法律意识淡薄。人之为人,最首要的就是其言行举止受到各种规范的约束,如校规、道德、法律,以及各种社会礼仪习惯等,其中,最基本的规范应当是道德和法律。然而,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他们或者动辄恶言相向,互相看不起对方;或者漠视对方权益,无事生非,造谣中伤,恶意攻击他人;或者不知如何保护自己被他人侵犯的合法权益,只能忍气吞声;更有甚者,根本无视法律的存在,欲所欲为。
4、个人行为失范。根据青少年生理发展规律,这一阶段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交往需要增加,有虚荣心,喜欢刺激,富于幻想,易接受暗示,模仿力强,有好胜心,易于冲动,爱感情用事,有较强的独立意向。但是,由于未成年人的认知能力较低,尚未形成成熟的人格,只希望根据自己的想法、兴趣去行事,认识问题直观、片面、缺乏成年人具备分析判断、辨别能力。这种身心发展不平衡,使他们抵抗外部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难于自我约束,很容易做出越轨的举动,实施违法犯罪。
(二)从外部环境看
1、家庭教育监护不力。从调查情况看,犯罪的未成年人相当一部分是来自有缺陷或监护不力的家庭,包括父母早亡、离异或父母忙于工作、打麻将赌钱等有缺憾或不良嗜好的家庭。这些家庭对孩子要么溺爱有加,要么不管不顾,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孩子从小缺乏引导,养成贪图享受、好逸恶劳、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恶习和以自己为核心,随心所欲,我行我素的性格;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导致孩子从小整天生活在家庭教育监护不利的阴影中,在幼小的心里埋下了违法犯罪的祸根;父母不管不顾导致孩子从小失去家庭的温暖,缺少亲情的呵护,极容易导致未成年误入歧途,这样的孩子一旦犯罪,便会凶恶地报复社会,危害性极大。
2、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当前,一些不宜未成年人进入的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的业主受利益驱动,无视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未成年人开放。进入这些场所的未成年人大多数是为了逃避学习的压力或寻求刺激。网络虚拟的暴力和色情因素,对尚不具备辨别能力的未成年人造成的负面影响比较大,这是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日益增多的重要因素之一。
3、学校法制教育不到位。现在很多中小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注重智力教育,而忽视法制教育。部分学校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困生”疏于教育培养,使其产生厌学心理,“差生”更差,厌学后逃学流入社会,实施犯罪行为。学校的法制教育滞后,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不强,是导致犯罪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4、社会帮教机制尚未形成。对于失足未成年人,有的家长失去了教育的信心,整天没有好脸色看,对其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学校则严于校规,将其拒之门外。而社区虽有帮教组织,但是其成员大多数身兼数职,忙于其它事务,也无法真正担负起对未成年人的帮教工作。这些曾失足的未成年人逐渐成为家庭不管、学校不管、社会不管的“三不管”人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容易再度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5、受害人无报案意识。很多盗窃、抢劫案件的事主觉得损失不大,或者怕麻烦没有及时报案,使得一些作案者屡屡作案得手后胆子越来越大。
因此,我们应加大力度着眼于法制教育。
最能影响一个人的是教育,教育部门应加强与司法部门的合作,将法制意识植根于每个未成年人心中,以法制之剑斩除未成年人犯罪之苗。司法部门也应主动地向未成年人进行法制宣传,用犯罪的严重后果警示未成年人,防患于未然。
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主阵地,我们就要让其发挥作用,在教学中怎样渗透法制教育呢?首先应充分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实效。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可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学科教学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富有情感性,必须讲究氛围,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动以真情。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有知识的交流,还要有思想情感的交流。这种交流对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十分有利,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知理明情,达到“内化”的效益。
二、家长应该给成长中的未成年人更多的关怀和正确的引导
许多误入岐途的未成年人都是因为缺乏家庭的温暖才流入社会,与不正当人员为伍,心智未全的未成年人极易受到不正当人员坏思想的影响,养成做事冲动,目无法纪的性格。
三、社会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应起到的重要作用
首先,社会应该为未成年人营造清净、良好的环境,要让未成年人远离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其次,社会应该给予未成年人足够的保障,有些未成年人因为家境关系,流落社会,但又没有条件在社会中生存,没有办法受到良好的教育,社会如果能给这部分未成年人以生活和教育上的保障,将大大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机率。
总而言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问题不容忽视,预防和遏制未成年违法犯罪已迫在眉睫,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学校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又开放的社会系统,法制教育作为这一系统的的基本要素,会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和社会成员素质提高而不断地完善。但单一的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加大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的力度,巩固和加强未成年人教育队伍和教育场所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预防和打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力度,并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化、细化法制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品学兼优的一代新人。让我们共同携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筑起一片纯洁干净的法制天空,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