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军 国家民委办公厅
近年来,关于“入侵生物”的报道越来越多。
有一种植物曾被媒体广泛报道,它的名字叫“加拿大一枝黄花”。这种外来生物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对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巨大威胁。加拿大一枝黄花色泽亮丽,于上世纪30年代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我国沪、宁等地。它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生长优势明显,生态适应性强,传播速度奇快,在我国苏、皖、赣、湘、鄂、黔等地迅速蔓延,主要生长在河滩、荒地、公路两侧和农宅四周,与周围植物争阳光、夺肥料、抢地盘,一长一大片,侵占了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使周围植物大面积枯死,已导致我国30多种乡土植物物种消亡,造成许多地区生物多样性受损。可谓“我花开后百花杀”,故被称为“生态杀手”、“霸王花”。因其难以铲除,经常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被列入我国重要外来有害植物名录。
原产于哥斯达黎加的有毒植物紫茎泽兰、老家在南美洲的空心莲子草,还有福寿螺、巴西龟……如今都为害一方。还有被喻为“紫色恶魔”的凤眼莲,俗称“水葫芦”,在全世界水域肆虐。1884年,原产于委内瑞拉的凤眼莲在美国新奥尔良的博览会上展出,人们见其花朵艳丽,便将其作为观赏植物带回各自国家。100多年过去了,水葫芦如今成了令各国大伤脑筋的头号有害植物。我国的云南滇池,水葫芦密密层层,致使鱼虾绝迹,臭气熏天,被专家称为患上了“生态癌症”。看来,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适宜引进。
那么加拿大一枝黄花、凤眼莲在它的原产地情况如何呢?
去年访问加拿大时,我们走了不少地方,包括落基山脉的很多地方,但很少看到加拿大一枝黄花。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加拿大一枝黄花在原产地有克制它的天敌,形成相对平衡循环的生物链,所以不会大量繁殖。但移植到我国全新的生态环境中,没有了可以与之抗衡的物种或者天敌,没有了抑制因素,就会疯狂生长,成为有害植物。水葫芦也是一样,在美洲有专门吃它的昆虫,所以没什么问题,但在中国没有了天敌就成了祸患。
加拿大一枝黄花、委内瑞拉凤眼莲作为观赏花卉引进,适度发展尚可。但不加控制、不加监管、随意丢弃,任其遍地发展,则贻害无穷,而除其害必付出巨大代价。此事亦带给我们一种警示,不仅是引进生物,而且在引进文化、制度、理念、价值观时也应慎之又慎。
当外来文化强势,本土文化式微,缺乏制衡或制衡不力时,极可能让外来文化过度扩张,而使本土文化伤了根本和元气,失去生存空间。这种伤害之重、之深、之长久,其后果不堪设想,必须千方百计坚决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同样,把那些看起来好看的制度,听起来好听的理念,不加选择一股脑地引进来,而本国又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传统、行为习惯等条件,带来的无疑也是一种灾难。
布查特花园的启示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是加拿大最西边的省,当地人习惯用British Columbia的首字母把它简称为“B.C.省”。温哥华岛是B.C.省西南部一个狭长的岛。在岛的东南角是B.C.省的省会维多利亚。维多利亚北郊20公里处,就是在国际园林界享有盛誉的布查特花园。
温哥华岛上公园密布,维多利亚以“花园城市”著称,有公园50余处。布查特花园何以能从这众多的园林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名园并且被评为“加拿大国家历史遗址”呢?
这不得不从它的“身世”说起。原来,布查特花园是利用一个废弃的采石场建成的。也许,人们欣赏的不仅是花园本身,而且是其从采矿废坑“华丽变身”的传奇历程。
布查特花园是以其创建人珍妮·布查特夫人的名字命名的。她的丈夫罗伯特·皮姆·布查特于1865年生于安大略省,他在温哥华岛发现了丰富的石灰石矿,办起了一家水泥厂,赚得了大笔财富。布查特夫人面对因采挖石灰石而留下的一个个矿坑,心情十分沮丧。她怀着忏悔的心,开始在房前屋后撒下一些豌豆和玫瑰花的种子。绿叶和鲜花给布查特夫人带来了莫大的惊喜,一个在废矿坑上建造美丽花园的梦想在她心中萌发。在丈夫支持下,布查特夫人把采完石灰石的矿坑填上肥土,种上各种各样的花卉;把巨大的深坑灌满清水,形成了一个美丽的湖。她还让人在悬崖峭壁的石缝中种上常青藤和其他植物。从1904年开始建造花园,至今已经107年,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布查特花园成为世界上最美丽的花园之一。
布查特花园是由一组花园组成的,分为英国玫瑰园、日本庭园和意大利花园等,而最精彩的是“新境花园”,也就是由废矿坑改造成的“下陷花园”。在这个安静、优美的花园里,欣赏着那些鲜艳的花儿,谁会想到它从前是一片废矿坑呢?作为世界名园,布查特花园每年有上百万人前来参观游览,由旅游及其衍生服务、出售花种、花束等所产生的效益要比它作为水泥矿带来的收益多出不知多少倍,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带来的效益同样可观。
布查特花园之所以被评为“加拿大国家历史遗址”,是因为它反映了这个国家从“矿坑”到“花园”的发展模式、发展理念的转变过程。很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矿坑”,这其中既有物质上的“矿坑”,也有精神、文化、心灵上的“矿坑”。是让这一个个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的“矿坑”就此留下,还是把它们变成一处处百花齐放、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花园”,这是很多国家都在思考并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