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学 赫章
任何创造活动最初都起始于创新意识的萌芽。创新意识是一种力求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心理倾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首先在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生富有好奇的心理、自我表现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都是极为宝贵的、潜在的创新意识的萌芽,只要启发有方,诱导得法,便可变潜在为现实。
第一,启迪学生创新意识的向导。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当成为启迪学生创新意识的导师,启发、诱导学生运用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看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他们不仅具有好奇的心理。而且具有创新的欲望。
首先,从好奇心入手。古今中外许多发明创造都起源于人们的好奇心。好奇心既是人们发明创造必备的心理品质,同时也是主动观察事物,积极思考问题的强大内在动力。好奇心、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是密切联系的,好奇心的发展必然滋生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的意念。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随意地报数,老师迅速作出是否是3的倍数的判断,并让学生通过计算检验,在其感到好奇和惊讶之时,随即告诉学生3的倍数是有特征的,你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去探索、发现其中的奥妙。这样,适时地将学生的好奇导引为探索、发现。
其次,以兴趣为先导。小学生的创新心向和欲望一般来源于他们浓烈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无疑要引发他们探索问题的兴趣。因此教学中一方面要针对数学学科特点,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趣味因素,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以学习活动的目的、任务或对活动结果的预期来引发探究的兴趣。
第二,激扬学生创新精神的鼓号。创新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愿和态度。它是创造力品质的基础和动力。一个人要想获得创造性的成果,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更要富有创新精神。进行创新教育,就要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激发动机、树立自信心、发展挑战性和磨炼意志力等策略激发和弘扬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创新动机就是直接激励和推动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内驱力,对人的创造行为起着导向、激发、维持和强化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一是要引发内在的需要。让学生理解数学创新对于实际运用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使学生产生“我要”的心理驱动。如:当学生对用枚举法求36和60的最大公约数普遍感到繁琐时,引发他们产生用其他简约的方法取而代之的需要,从而创造性地探索出短除的方法。二是引发外在需要,即为赢得同伴,老师的肯定和赞赏而产生的创新需要。是由老师的“要我”转化而成的“我要”。如在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中,主动积极地开动脑筋,寻求与众不同的解法。
其次,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失败是成功之母,自信乃成功之父。自信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并预期获得成功的精神支柱。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就必须帮助学生树立和强化自信心。让他们遇事敢想、敢说“我能行”。以敢于面对现实、面对问题的信心和勇气,大胆质疑问难、猜想、探索。如:学生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让学生猜想分数可能有怎样性质;学习了“分数与比的关系”后,再让学生猜想比又可能有怎样的性质,从而一步步地在体验成功之中,逐步走向自信。
再次,磨炼学生的意志力。创新活动所历经的探索之路,必然遍布荆棘,充满坎坷,没有坚强意志的人不可能抵达理想的终点。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使学生自觉摆脱来自各方面的干扰,把探索活动坚持下去,直至获得预期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当注重磨炼其意志力,使他们具有深入持久地探索毅力与恒心。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加强行为训练,培养坚持力;严格要求.培养耐挫力;积极引导,培养自制力
第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导师。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有知识,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教师的主要职能在于帮助和指导学生不断充实和完善必要的知识储备,并形成灵活运用的技能、技巧,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同时为学生实施创新提供适宜的时空条件。
首先,丰富知识储备,完善技能结构,为学生的创新夯实必要基础。创新相对于已有而言,必须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与技能为基础,并且创新能力的大小与其知识经验的结构和丰富程度有关,任何离开知识经验与技能的创新都是不可能的,否则就是幻想和臆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切不可忽视“双基”教学,两者应当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其次,彰显学科特点,渗透思想方法,为学生的创新奠定思想基础。数学是一门极富学科特点的科学。数学知识系统性强,逻辑严密,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方法,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进行创新的方法基础和依据;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科实际,充分挖掘和揭示其科学思想方法,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影响,逐渐为学生所领悟理解和内化。为他们的创新提供思想基础。
最后,发挥学科优势.强化思维训练,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思维保证。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是思维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习与思维训练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成为培养创新能力的极好途径。我们要充分发挥数学的学科优势,把握和利用一切可能契机,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尤其应当重视和强化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