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满天繁星数成了你》kl
文/夜泊枫桥
相识影子智库于网络数年,读到这本书,感觉瞬间打开记忆之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之花盛开于记忆的城市里,与其说这是一本诗集,我的感觉不如更准确的地说是一本自传体类小说,是一个学者对于网络诗性语言描述的哲学化思考,一个细腻的摄影师在用回忆的快门定格了每一个网络精灵华彩绽放的瞬间,一个作者对于网络的心路体验。
作者是以自身网络经历写下这部作品,我始终不认为这是一本严格意义上诗集,我觉得更大程度是网络自传体类小说,是一个用哲学思考后的结果通过诗性语言来表达自传体类小说。其间现代哲学思考夹杂着后现代哲学思考。而且恰恰由于网络存在的多元文化,吸引了作者注意力,使之留意观察,并且准确地记录下来,而且不停地思考,思考的目的仅仅一个就是更加准确地描述它,这恰恰符合了胡塞尔的论及现象学存而不论的概念,作品中始终流露出的某种困惑,恰恰这种不经意流露出的困惑导引着我们一步步进入了作者的智性思考的天地。换句话说这是读此书最大乐趣之一,就是有如迷宫般的文字,引发我们先验心理来一场智力游戏,有如一幅幅智力拼图,最后拼出一幅场面辉宏的史诗般壮丽的场景。每一个链接都可以看做一个现实的映象,主体的诗性语言写作者的主观思考,最后评论往往多是来自于他人,此等组合有鲜明的网络特性,又体现了作者本身最深层的理念,所有纷纷扬扬都是来自我们周遭,和我们自己对这个周遭的反应。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寻求自明的态度就决定了作者以一种动态的历史视角来把握网络个体,而没有把他们看成一个个静止的个体,从作者主观对一些问题反复思考深刻体现了这一点。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感知,那些凝结个体生命体验的链接左右了作者对一些事物的态度,这态度不是始终如一的,而且有反复。反复中构成了比较,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复杂、丰富、深邃。虽然说本书的展示的信息是碎片化的,但是由于诗性的语言表述,使作者不得不重视艺术性,所以从艺术性来说,这些形象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特别在其主观思考反复时,会产生一种深厚的文化隐喻。如:在36/雷(风景)” 一声雷殛/山洪料爆/壑口夺路/燃烧的树 为谁秉烛?——后记:象我这样拉风的男人,躲到那里,都会象漆黑中的荧火虫那样鲜明.没有必要挣扎.那唏嘘的胡茬.迷茫的眼神.玩世不恭的微笑.都深深的出卖了我.....{天山童老}”这里我们分明看到了“燕赵多义士,慷慨悲秋风”的荆柯,广陵散里“怜牵不惜隳容貌,志士原求知己生”的聂政……通过类似把雷殛、山洪、树象征式的语言变成意象组成了一个意象群通过蛮荒一样的景象烘托一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壮烈凄绝的野性美。这种美是重压之下的绝望抵抗,无奈的选择,毁灭式的抗争。暴力绝对不是芸芸众生的最佳选择,英雄之气难抵人间大爱.所以在85/ 恋爱:一场夜雨下得像佛的眼晴” 链接:当英雄死了后,让我们都来拥抱风月
读知己似赏琵声……放爱一条生路,别让爱撕碎了生命——菩提树下觅清凉”我们仿佛在轮回里又一次感知生命的召唤,从冰清玉洁的广寒宫,回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人间.轻而易举解构了暴力,与其说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大爱不如更准确地说是一种人性复苏与理性的回归.但是仇恨的种子已经在拨撒,变成迅速演变成另外一种残忍。如在82/你的灵魂碎了一地~(红妆)“鸳鸯戏水都给淹死了——比翼双飞都给摔死了……”,又如在95/心海拾贝中“链接:我从没见过白色天使,我的笔蘸着血我挖出翅膀。远在另一世界(殷龙龙)”这些进行精神自我隔离活在仇恨僧娑洛中的人性都已经发生巨大扭曲,已经面目狰狞,成为怪胎,进入基督山伯爵所设复仇的莫比乌斯环中不得到超脱。这里已经没有英雄,异化的历史天空里只剩下仇恨。于是就有了69/许多人听到过玛托阿卡《风的色彩》,而我看到了‘她’,”链接:三百多年前,美国东海岸维基尼亚切萨皮克(Chesapeake)海湾森林中一个黄昏。印第安阿尔冈琴Algonquin)族群首领波瓦坦(Powhatan)的千金,美丽公主玛托阿卡(Matoaka),或波卡洪塔斯(Pocaonts),在一株千年老树前,发现自己坠入情网。这位少女的白马王子不只一个,全是前来探险经商的英国人。有感于他们的现实主义,她不只一次、一个接个地问那些来自伦敦的情人:你能否跟着山的声音一起唱歌?会不会用风的颜色作画?听没听过狼对着蓝色月亮哭喊?尝没尝过林中野果而不洗去尘土?在聚敛身边的一切拥有时,有没有过哪怕一次,不计算市场价值?(北明)”。 一段有助于两边人民融合的婚姻,用爱的力量来消解暴力。沉醉于美丽的迪斯尼故事中,我仿佛在风中听到图图大主教那句"忘记仇恨,否则回来的路更远".对于爱的信念坚持,是种毅力,当读到第79朵乐尊的灵光时候一个坚持信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圣徒的形象跃然纸上,刹那之中一丝来自虔诚神圣的感动,夹着佛教流传的故事一同在心中飘荡”你相信了 这奇观是 神的启示 2/ 于是于是 树隙之间 鸣沙山中 月牙泉顶 陡壁之心 你之杖上 雕出天洞 是佛之画 莫高窟哦 由此诞生! 网络世纪的Q一代竟用了一种更超脱的姿态诠释“链接: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遇到你(王二麻子)……在华丽的人力车里,我触到了谁手心渗出的光量子?”哈,这分明是六祖慧能说出的“吃肉边菜”智慧偈语。好个芥子纳须弥!非常有趣的是作者里面大量运用了美丽的神话传说加大文字的张力使这些作品里氤氲着玄幻色彩。如在《61/我杀了桃花鱼》这一章节中就引用桃花鱼的传说“链接:桃花鱼这个‘水中大熊猫’在我国产于湖北秭归/秭归还出了王昭君/传说中的桃花鱼是昭君出嫁匈努前因离情之泪结晶而成……而我是谁?这里的我是假设了谁”“是泥(鱼)盆纪/丢失于/这空山净水的了……永远在童话里/一丁点污染/她都会葬身/我用网兜/舀起了一个梦(是做了15亿年的梦啊!)”“她却死了/在瓶水中/桃花鱼死了!/是谁哭了?/是昭君吗/秭归儿女吗/是生命吗/还是我?……乍会是我 /我已无泪/在另一个桃花源 因为不可企及 堕落为杀手”“黑夜像山谷/白昼像峰巅/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 ——顾城”。这里几近拷问中国文化宿命的命题,开放抑或封闭,to be or not to be,对于现实中甚嚣尘上的国学探源所谓自洁行为给予迎头一击,我们是探寻古人的智慧,绝不是断章取义,画地为牢,刻舟求剑,只有从思想中走出来,走出桃花水母的宿命,才能再次走入智性思考的天地。否则一如桃花鱼,最后变成昭君的眼泪,永远的留在历史的尘埃处。
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于网络多元文化的视角表现出的尊重和宽容没有从一种权威角度解读,而是一种观察倾听的姿态来对待新生事物.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和草根文化,这种耐心是在同龄作者群里是相对罕见的.一直以来有人以草根文化过度到精英文化是历史的推动力,如果恢复草根文化是否是一次历史的倒退?那么我们不妨再仔细想一下谁是本谁是末呐?没有大量的草根文化产生又怎么会在里面遴选出精英文化 ?给草根文化以适合的土壤并不等于铲除精英文化的根基,若是只要精英文化,是极具侵略性的意识形态的宰制.这里是作品提供给我们从文化层面巨大思考想象空间.作者涉及于此的态度正如自己写到的”穿过梦乡/海的那边/有一牧童/枕着魔笛/吹动乌云/拥抱日出/哪个推手/使我灵魂/走出秦制/葬在大海”,同时许多大量来自民间鲜活的个性化语言跳跃在字里行间。”后记:上帝啊!你太伟大了,我将用一生的时间向你学习睡觉.因为你从来没有醒过,我却睡不着——骑着毛驴练拳击”……别在我坟前哭,脏了我轮回的路”……这些个性化语言原封不动的保留,恰恰打破了我们以往以单一方式解释全局,避免产生以偏概全的概念.这使我想起马丁.路德所提出的个人信仰来替代天主教的救世说,用个人理解的内在灵光取代了中世纪神父教士们解释圣经垄断性的权威.由此诞生了个人主义.不论他的学说是否被他人认同,那么这事本身就脱离的单一的历史个别事件,从而进一步以其崭新的意义影响迅速延伸到在新的社会框架下的各个层面.这种自觉行为也类似于当时教徒不满当时教会的专断,提出个人拥有解释圣经的自由,一但这种自由得不到教会的保护,那么内心的恐慌就有待抒解,而抒缓它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辛勤的劳作忘记他.恰恰基于此使这些新教徒的财富得来更大的回馈.当这种行为越来越普遍的时候,意想不到成为资本主义的缘起.又如在96/ 城市树”
其实这是个文明的悖论/不是吗/而我只是走在了通往《瓦尔登湖》的道路上”朝天踏过去/不知山的摸样/也就/踏破了几千年/山那边还是山/或山那边是海的梦/和梦的怪圈/而我的梦是/回到山里去/不是/绝不是/我拒绝成长/而原本/我就是/绿的世界”
注:拒絕:如果ωǒ拒絕/成長/可不可以/不要/付出代價?(倩)
这里我们不仅体会梭罗的宁静、恬淡,还有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更能体会到理想主义色彩凯鲁亚克在路上的感觉,(垮掉一代不是愤青,愤青属于社会转型的失魂落魄者急于同社会一致,以便从中取利,而垮掉一代安于清贫,蔑视权贵产生的一次背包革命,摒弃物欲,来一次纯净心灵之旅)或许凯鲁亚克喜欢的禅宗,和陶渊明的魏晋风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恰恰又是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思想的交汇处.
完整保留了网络芸芸众生原生态话语的链接和评论无一不体现了作者的本人存而不论的理念. 古往今来的思想观点和哲学主张放进括号里,存而不论,从而追求哲学绝对自明的开端。这样做看似材料零杂结构散乱,但是可以获得哲学立场上的独立性和方法上的自由性,也满足了严格科学的哲学应当没有任何预先假设的要求。摆脱了各种假设的干扰,人们就可以转向呈现在意识中的东西,回到事情本身。需要指出的是,作品始终贯穿以对生命的价值与权利进行思考这样的主线,于是这样的思考被放置于不同时空和环境就有了不同的指向。有如一个拾荒者漫游于网络按照创作时间顺序把一个个碎片保存下来,捕捉着各式各样网络游民的精神岁月,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就是作者把这些碎片集腋成裘地纂写成了一部网络编年史。由于作者采用了现象学的悬置方法,消除了人在时间下的被动存在,使整个网络变成了一个大空间,展开我们的思绪朝各个方向漫延,由单个自我变成了众多自我。否则我们怎么能从桃花鱼的传说----玛托阿卡---乐尊—英雄----人性的复苏和理性的回归;神话,传说,寓言……,林林总总的符号唤起我们的沉睡的想象,看到大我又有小我,又怎么能从象征性的桃花水母,到短寿的玛托阿卡豆瓣用户,再到文化的多元,直至中西文化交汇处,看到文化汪洋。正是哲学化的思考构成了宏大篇章,我想作者的意尽于此.
这里见树又见林,这里笛卡尔在说”我思故我在”,这里我们重温了久违的人文关怀传承和历史;在这多角度多维度思考空间,在如此茂密生命丛林里,不同的精灵状如飞天,有的是纤美的肢体之舞,有的是震撼的心灵之舞,有的是执着的生命之舞,舞成一篇壮丽绚美的乐章。
另外此书具有鲜明的网络特性使其增色不少,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我在模式,前网络时代的时候传播模式从一个时间空间里叙述在另外一个时空里转述,但是网络的特点超越物理空间制约具有很强的我在特点,可能身处东西半球,一个是白天一个是晚上,随时随地保持在线互动,而这这一作品很准确地记录下这一点,而此部作品中,作者从始至终一直保持主观的思考,并且和链接后面的跟贴从思考层面达成良好的互动,这刚好是我在模式精典的注释。
第二是众说原则,原来都是公说,一种语言来解释,现在这部作品里在链接和后面类跟贴似的网络原生态语言,彻底颠覆精英文化的公说原则,变成了草根文化的众说原则。这些原生态的网络语言直接嫁接到作品中,与作者主体思考产生了距离感,正是这种距离制造了陌生化,而这种陌生恰恰是化除了语言与语言不能联结的障碍,非常便于第三者的语气和情感介入。
第三是跟贴模式。前网络时代主体叙说中的意义几乎是固定的,意义定下来再提供给公众,但是网络时代已经淘汰这种模式,一种见解刚提出,马上就有可能有人跟贴,从而形成对已有见解的批评和解构,从其见解发布到最后公共形象形成很可能不是原来的初衷,就失去原来的统一性。这部作品中许多章节都类似跟贴模式在章节的最后,构成了对作者的已有的思考意义的消解,从而达成再思考。尤其是在第55朵/塔格依力斯之伤最后跟着三种完全迥异不同的态度,已经在意义上再次解构了作者的主观思考,从而在更大层面上引发了思考。
新的理念催新的形式,作者已经从新的文本模式上颠覆了我们脑海中以往的概念。网络碎片化的信息,可以根据使用者偏爱方式组合。同样体现这样网络特点的文本模式原封不动移植了这些信息,读者可以根据自己口味组织自己的大餐。也正是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使读者过一把导演瘾,使一个碎片化的信息,用蒙太奇的手法,点碎成全,把一个分散各个时空的故事统一成一个完整的世界。结构主义对语言有段更为精辟的解释:不是我们在讲话,而是话语经由我们的口中说出来。因为语言的意义不是主体言语活动所致,而是来自客观的语言系统。这也是为什么索绪尔将语言意义基础由所指转到意指之后,语言结构取代了意义指涉成为认知的对象。
一次次链接到鲜活的生命,一次次地苦苦寻觅的思考,一次次若有若无的评论,构筑整个的网络幻象.一个人为时数载的网络旅程,一个人内心世界的自我探索,一个人蔚为壮观的网络史诗,让我们用作者感触的笔端作为结束语吧:
56/神已在神话中消失/收容神话的是汉字
6/这终结者/为乐和舞/画了句号
7/然而‘开始’/为什么呢/没有标点/这是天问!
8/云锁空山/沁色的玉/太古之时/契刻贞人/于甲骨上/创造了你
9/跳在龟片/跳在兽骨/跳在宣纸/一个羽人
10/从一开始/从一开始/就不只是/为了对话/为了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