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兴权
一九九二年撤并建后,我从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走上国土工作岗位。于是,便与国土结缘,从一名国土战线上的新兵从头学起,到现在,不知不觉已经十九年了。十九年来,其间的辛酸、当中的甘甜,伴随我走过了每一天。
尽职尽责 品尝辛酸
由于我所在的风华镇是撤并建后新建的镇。我们既无办公桌凳,更无办公用房,因工作需要从县内各地不同岗位调来的四人只好租用民房办公、条件极其简陋。四个人就这样在艰苦的条件中摸爬滚打,为土地管理而辛勤耕耘。
那时,我正好33岁,是全所年龄最大的一人,作为一名大哥,担子就落在了我的肩上。我们所在的镇是由以前的两个区的三个乡组建,辖30个自然村,面积120余平方公里。
建镇初期,土地权属纠纷四起,我们在无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仅靠两条腿走遍了全镇的山山水水,每到一处就认真宣传土地法律法规,调查研究,收集证据资料,作耐心的解释诱导。不知说干了多少次喉咙,也不知跑了多少路。脚上的老蚕削了又长、长了又削。即使是在陈旧杂乱的县档案馆查资料一蹲就是三、四个小时,脚麻了,腰痛了站起来活动两下又继续。
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证据后终于使一个个纠纷化解。平息了五温庙因荒山纠纷可能引发的一次集体格斗,化解了三个镇五个村村民间的众多矛盾,为维护社会稳定做了一定的工作。
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部份先富裕起来的农民首先考虑改善住房条件,他们纷纷想着往交通便宜的地方靠拢,以各种借口“申请”建房,或曰原宅基风水不好,或称和邻居有矛盾,于是就变戏法地将耕地闲置丢荒,将稻田变为土,竭力向耕地伸手。从事生产加工,就以建厂房为由,种植烤烟生产,就以建烤烟房为理,喂养生猪家禽,就以必须建畜圈为条件等要求批地。对此,我们都亲临现场。对符合建房条件,利用原宅基地的积极办理;拟用空闲地的积极协调;房前屋后占用部份耕地的控制其多占;对动辄占用耕地、或占用良田好土的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们提高对保护耕地的认识,讲解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的重要性,从而打消其占用耕地的初衷。
然而,总有个别的人忽视法律的尊严,或突出建设、或擅自占用。对我们前去制止置之不理,对调查取证极不配合,对停建通知和行政处罚决定拒不接受。更有甚者,当面就是破口大骂,或扬言只要执行就在哪里遇见哪里“发财”,有的甚至雇用黑社会人员到家里对年近八旬的老母进行辱骂威胁,扬言只要拆除某人的建筑就将炸掉我家的住房……
对此,我一边安慰老母,只要我行得正,站得稳,就没什么可怕的。一边又按正常的法律程序申请法院对某横行乡邻的村支书的违法建筑和不可一视的企业家的厂房进行了强制执行。让群众看到了我们执法的公正和公平,看到我们保护耕地、维护国家法律的严肃性的胆识和有力措施。
辛勤耕耘 换得甘甜
通过一两年的努力,不知是否是我们的言行感动了当地的一位农民诗人韩述华老先生,他曾多次撰稿到县报刊登我们的事迹,一次他对我们苦口婆心说服农乐村唐氏兄弟俩放弃占用耕地而劈石山建房的事,一次是我利用阳台种植西红柿的事,还有一次是韩老在了解到我们在管理和执法工作中严格执法、依法行政的情况后以《铁面无私的土管员》为题将稿投到了遵义电视台,引来了电视台的现场追踪报道。使我们的所和我个人也小有名气,从中也让我们品尝到了辛苦的甘甜,激励了我们更好地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由于管理到位、服务热情、执法公正、工作突出,我们所的典型事迹多次在全县进行交流。黔东南州国土资源的同行还亲临我镇学习取经,中国耕地万里行的记者还到我所进行专题采访。
后因工作需要,原有国土所的人员也先后调整了工作岗位。我也因组织的安排于1999年下半年借用到县国土局办公室至今,到县局工作已10年了。
尽管离开了基层国土资源所,离开了能够面对面的农民群众,但我仍然没有离开土地,没有离开我那心爱的国土事业。我一直在我崇敬的国土管理岗位辛勤工作,一直在为我心爱的土地而努力耕耘,为保护土地资源做有声或无声的宣传。
通过全面的宣传,我县国土局被评为全省国土资源宣传先进单位,以及全市“三五”、“四五”普法先进单位。并在二00一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第二批“土地执法模范县”之一,从而成为遵义市的首个“土地执法模范县”。
从事国土管理工作十余年来,尽管没有什么荣誉,但我一直默默无闻,毫无怨言地工作着。只要单位获得了荣誉我就心安理得了,我也感到了自豪和骄傲。
令我感到欣慰的是,由于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乐于动笔,不时有文稿见诸报端或电视,也因此受到上级组织的认可。曾先后参加了全国、全省的国土通讯员培训。通过培训学习,使我增长的见识,开拓了视野,进而结识了一些全国系统内书法同仁,他们中有国土资源部的退休老领导、老干部,也有上海、安徽、河北、福建、云南、广西、河南、江苏等省、市、县的在职干部职工,他们都纷纷赠送墨宝进行鼓励、鞭策。在他们的影响下我的书法作品最近在全省国土资源首届文化艺术节上获得了优秀奖,这使我品尝到了丰收的喜悦。
2009年6月25日,我亲自主持编排了一期4开4版庆祝第19个全国土地日的宣传专刊。专刊散发后,在全县引起了一定的反响,都说宣传专刊内容丰富,知识面广,易于接受,使国土法律法规宣传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新的进展。为此,我高兴极了!
现在,我已经从一名新兵转眼成为国土战线上的一名老同志,但我并没有倚老卖老,仍然继续学习,努力宣传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尽我之所能继续在生我养我的土地上默默耕耘。
(编辑/陈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