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永 贵州省黔东南丹寨二中
丹寨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南部,总人口16万人,居住着苗、汉、水、侗、布衣、彝等20多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0℅。改革开放30年来,丹寨县依托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和山水生态资源,从保护工作做起,不断加强文化旅游宣传和开发力度,逐步塑造文化品牌,打造旅游的名片,使起步较晚的丹寨旅游业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势头。
近年来,丹寨县围绕打造“锦鸡文化”这一品牌,精心制作“避暑休闲、硒锌资源、鸟图腾文化、古法造纸”四张名片,积极推动文化不断繁荣发展,文化保护工作成绩显著,文化旅游资源的不断挖掘、整理、包装、推介不断地深入。有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个“文化艺术之乡”,100余名民间艺人获得民间工艺(匠)师职称。以“锦鸡舞(锦鸡文化)为代表的鸟图腾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宣传,卡拉鸟笼、石桥造纸等文化产业项目成为文化优势。丹寨被称为“民族风情宝库”。如何利用锦鸡舞与锦鸡文化促进丹寨经济发展,关键是搞好传承与创新。以下是本人不成熟的看法,亟望抛砖引玉,以求大家探讨。
女性头戴锦鸡银饰,身穿锦鸡服饰,男领舞吹着插有锦鸡尾的四滴水芦笙,头插锦鸡尾吹芦笙作前导,女性随后起舞,排成一字形前行或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舞蹈时下肢动作多,上肢动作少,左右手垂直于短裙边随舞姿自然摆动,脚步娓娓律动,回环复踏,节律优雅,含情脉脉,细腻委婉,酷似锦鸡行乐觅食,这就是被称为苗族最优美的舞蹈----“锦鸡舞”。滋生锦鸡舞的锦鸡文化内涵丰富,是苗族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中西文化的交融下,许多民族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被人们所忽视,锦鸡舞也一样。一些人在民族文化命运和民族前途上陷入迷茫,不知所措。一支锦鸡舞唤醒了人们,大家在欣赏之余,是否反思这些文化的精神实质,如何把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保护、传承、利用好。
一、锦鸡舞及由来
锦鸡舞是苗族芦笙舞的一个类属,起源于丹寨县麻鸟、羊先及周边地区的苗族嘎闹支系。原为十二年一祭的苗族鼓藏节祭祀娱神节目,后演变为苗年或庆典活动时民间娱乐和迎送礼仪所用。
苗族嘎闹支系是最早迁入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之一,约东汉建武年间,居住于武陵地区的武陵蛮承受不了统治阶级的重赋、追剿和自然灾害,被迫举行大规模的迁徙,他们南下广西后,又随都柳江上溯,在榕江居住一段时间后,又向源头流徙,散居于现今丹寨、雷山的都柳江源头两岸,这就是苗族古歌中所称的“沿河上溯(xongx eb jit jes),到当地落居后,他们一边开拓梯田,一边砍小米土,借以度过难关。然而,初来乍到,自然环境恶劣,人口发展缓慢,粮食收入甚微,他们认为是祖神不保佑的后果,于是集众祭祖,以求祖神保佑。祭祖要用歌舞来迎接祖神,于是又做起了芦笙,模仿最美丽的鸟锦鸡的动作,跳起了芦笙舞。祭祖过后,凝聚了人心,大家齐心协力,果然人口有了发展,粮食获得丰收。这样,芦笙舞就成了祭祖和庆贺的民间舞蹈流传了下来。
凡是这一地区的苗族村寨,每逢苗年、吃新节、老人去世或有重大庆典活动,当地村民都自发开展跳芦笙活动,以此来祭祀自己的祖先,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以此来团结自己的同胞,以此来展示自己的文化,以此来愉悦自己的亲朋好友。久而久之,锦鸡舞便成为当地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和娱乐活动。
锦鸡舞苗族称为奏尕(zous gax),意为“跳芦笙”,原称“芦笙舞”。男领舞少则三五人,多则二三十人,身穿自织自染青色土布,头戴青色十数围包头帕,帕上插锦鸡尾。所吹的芦笙有高、中、低、倍低四支芦笙为一组,称“四滴水”芦笙,能吹出高、中、低、倍低四重音,声音激越宏亮,声律跌宕,粗音如行云流水,细音如蝉鸣鸟语。隆重时,还配以芒筒共鸣助威。随舞的妇女头戴锦鸡银花,上身着无领对襟银扣青衣,腰扎数围五寸短裙在内,前压没膝几何绣花裙片,后压青色自踝裙片,后裙片上挂有十数条流苏锦带,活似一只美丽的锦鸡。舞曲有祭祀和怀念祖先的“怀祖曲”、邀约朋友的“邀约曲”、舞场上的“欢舞曲”、分别时的“分别曲”和一些情歌曲调。舞步有两步、三到五步等等。队伍围成漩涡形圆圈,人员不断增加扩展,象征向心、团结、和谐和发展。
1985年由黔东南州歌舞团余富文编音乐,吴廷杰、王文荣编舞,以麻鸟、羊先的芦笙音乐素材的基本特点为依据创作的舞蹈《芦笙舞》为了名称更具特色和准确,余富文(麻鸟人)先生根据舞源、着装和舞蹈动作获得灵感,改名为《锦鸡舞》。《锦鸡舞》就这样得到大家一致认可。同年11月搬上舞台后,获得观众较高的评价。1988年《锦鸡舞》由黔东南州歌舞团带到意大利、匈牙利、奥地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参加国际艺术节,以诱人的艺术魅力博得西方观众的热烈喝彩,被称为“一流的民族民间舞蹈”。此后,《锦鸡舞》在省内外多次获得重奖。2006年《锦鸡舞》成为丹寨县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成为丹寨以致黔东南和贵州省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品牌。
芦笙的制作,芦笙曲目的形成,锦鸡舞的产生,不知花费了多少代,多少民间艺人的智慧和心血,才流传到今天。锦鸡舞的命运也和苗族的命运一样,经过了远古时期民族逃难的兴衰,民清时期民族同化的灭绝,文化大革命时期民族文化的扼杀。但是,它却以顽强的生命力深藏于民间,流传到现在,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菀上的一朵奇葩,实属不易。值得我们很好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二、锦鸡文化渊源
锦鸡文化源远流长,不但是舞蹈艺术的展现,更主要的是苗族人民心理素质,苗族文化的体现。苗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又是一个颠沛流离的民族。苗族先祖蚩尤与炎帝、黄帝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远古文明,苗族子孙遍布全世界。苗族社会是一个由部落氏族社会,村寨组织,跨越了奴隶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期和当今社会的一个民族。
历史上,苗族没有文字,苗族文化的传承只能靠民间文学、民间工艺和民间歌舞来沿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苗族人民的悲欢离合、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都要由一个文化载体来承载,落后的东西被淘汰了,先进的东西被传承了下来,锦鸡文化就传承了苗族的先进文化。苗族给人类贡献的最优秀的精神文化也就是锦鸡文化。苗族是一个鸟图腾的民族,自称为“嘎闹(ghab naos)”。苗族神话把我们带到了远古时代:茫茫荒原,“鸟孵出了人类的先祖”(苗族古歌)、漫漫征程,鸟在苗族祖先迁徙中帮助找到了“米粮川,种棉地(fangb nongx ghongd,qet nangl mub)(苗族古歌)、迷茫人生,鸟到天庭学来了舞蹈,衔来了谷种(苗族出嫁歌)。在苗族地区,最美丽的鸟就是锦鸡(从广意含义应是所有的雉类鸟),锦鸡羽毛给人们美的启示,制成了银饰和服饰、锦鸡步态给人们行的启示,制成了舞蹈、锦鸡报晓给人们勤的启示,养成了勤劳、锦鸡的群居给人们团结的启示,养成了群体意识、锦鸡的灵敏给人们机警的启示,战胜了自然。这是苗族先民仿效自然,利用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宝贵经验。也因为有了锦鸡精神,苗族先民才经过颠沛流离而不绝,险恶环境而不衰。艰苦的生活,坚定的信心,炼就了苗族不屈不饶的性格,勤劳勇敢的体魄,团结友爱的精神。
历史上,苗族是一个饱受苦难的民族,他们需要团结一致来抗击外敌,来抵御自然灾害,来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一次次围猎的收获,一个个村寨的建立,一坝坝梯田的开拓,无不是群体力量和群体智慧的实现。以歌舞召集群众,以歌舞凝聚人心,以歌舞激发斗志是锦鸡舞的历史功能,也是锦鸡文化的优秀所在。
2005年,时任排调镇党委书记的韦永儒同志倡导,把民间的锦鸡文化活动变为由政府组织,民间参与的锦鸡文化节。首届节日得到上级和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办得相当成功。除了全镇37个村都参与以外,周边村寨和雷山县周边地区也有代表队参加,共有三千多人参加,五万多人次观众。锦鸡文化节是锦鸡文化的全面展示,有锦鸡舞演艺比赛、锦鸡服饰艺术展演、对歌、斗牛、等民族传统节日和文体活动,以及招商引资内容,焕发了当地人民群众改革开放后的精神风貌。节日过后,排调镇各村寨村容村貌有了极大改观,广大群众精神面貌涣然一新,锦鸡文化始由潜藏民间到政府指导。
三、锦鸡文化对苗族社会的影响
在锦鸡文化素质的熏陶下,苗族先民除了与外部争战以外,内部一直过着以宗支为村寨的部落氏族式社会,内部组织以鼓社、榔规榔约维护,以贾理、习俗等习惯法来制定的榔规榔约约束,称为“鼓社约束地方,榔规约束村寨(niul ghongd fangb,langb ghongd vangl),一直持续到解放初期。由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他们重发展,轻争纷、重情义,轻物欲、重交往,轻款待、重平等,轻竞争、重诚实,轻虚伪、重榜样,轻虚荣。他们渴求有一个安定的环境,发展人口,发展生产。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带,友好相处,没有特权。大家互相帮助,扶弱济贫,有福共享,有难同当。把安定、团结、和谐、发展作为社会的最高准则。在道义上,有福同享,有难同担。平时杀猪或有客人,都请左邻右舍来共同享用或作陪。老人去世或起房建屋,大家都相互帮办,不计代价。苗族有句俗话“有食大家吃,有难大家担,困难只难倒个人,难不了大众”。在分配上,是“隔山打羊,见者有份”,不计较功劳和得失。在地域上,划地为界,自食其力。在物欲上,打草以标,先者为主。在礼仪上,尊老爱幼,互相关心。这就是锦鸡文化影响下的民族优良传统。当人们发生矛盾纠纷时,都是以当地的榔规榔约和习惯法调解处理。理老、寨老们调解这些纠纷时,都依据规约,依据先例公正处理,不偏袒哪一方,做到当事者心服口服。这些裁决者都是德高望重的民间自然领袖,除了得到酬谢饮食以外,没有物资上的回报。输理方除了是罪大恶极,公众一致同意处以极刑以外,其余的都以一只鸡,一壶酒,与对方同食。席间,赔礼道歉或大家消除误会,重归于好。
对外来民族(不包括前去镇压的官府)他们都以客人相称。历史上,每一个苗族都为有一位汉族朋友而感到荣耀。麻鸟的余姓祖公余万与最早落居排调的陈姓陈宝结为老庚,友好往来,延续几辈,在当地留有美名。交朋结友,化解矛盾,消除怨恨,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团结一心,发展生产,大家一样,过好生活,是苗族社会长期稳定的因素。苗族有句谚语:“齐步才跳舞,齐心才建寨”。劳累一年,收藏过后,大家欢聚一起,吹起芦笙,跳起舞蹈,忘掉疲劳,忘掉忧愁,忘掉怨恨。此中,四方八邻拓宽交往,亲朋好友交流感情,少男少女寻找伴侣。过后,人们又开始一个新的人际环境,建立一个新的生产生活次序。这就是锦鸡舞与锦鸡文化千百年来深受大家欢迎的原因。
四、如何保护传承锦鸡文化
大力弘扬锦鸡文化精神。当今社会,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中西方文化相互渗透,先进技术取代落后工艺,先进文化淘汰落后文化,都市生活取代乡间生活,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认知的自然规律。在外来与传统,先进与落后得问题上,往往让人们难以辨别。尤其是老年人向往传统,年轻人追求外来。有的人为了追求经济而忽视了亲情友情,甚至触犯了党纪国法。有的人在人生道路上失去了坐标,走上了犯罪或自绝的道路。甚至有的家庭为了点滴小事而争论不休,小到闹不团结,大到家破人亡。有的人为了一时娱悦而丧失伦理道德。这些都与传统品德和传统教育有关。水有源,树有根,人有种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任何人都为自己的种族渊远而感到骄傲,为自己的文化繁荣而感到自豪。引进外来文化是为了借鉴,为了提高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而不是取代自己的文化。发展自己的文化是为了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民族自尊心。只有认识保护和传承锦鸡文化的重要意义,大力弘扬锦鸡文化精神,才能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树立自己的文化品牌,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搞好经济社会建设。
搞好锦鸡文化保护基地建设。创建文化品牌要有坚实的文化基地,广西的“刘三姐”是这样,云南的“阿诗玛”也是这样。基地是保护的基础,是承载品牌的空间。丹寨的锦鸡文化基地建设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锦鸡文化村寨、锦鸡文化节、锦鸡文化广场都有了较好的社会效应。下一步还要把锦鸡文化园、锦鸡文化博物馆、锦鸡文化展演中心建立起来。完善锦鸡文化村寨的基础设施建设,延续锦鸡文化节的举办。只有这样,锦鸡文化品牌才有声有色,有模有样地开展下去。
培养和发展优秀传承人。锦鸡文化遍布于丹寨每一项活动、每一个节日。参与到省、州以致国家的一些重大活动,仅靠几个传承人不可能完成。需要培养一大批有这方面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而且,这些人才也要遍布各个单位、各个领域。让他们有机会学习、参与、交流。在学习中提高知识,在参与中得到实惠,在交流中得到借鉴。一个带动一方,形成强大的保护与传承阵容。
把锦鸡文化事业发展为文化产业。锦鸡舞已在省内外有了较高的声誉和影响,但仅靠舞台演出还远不够。要把锦鸡文化品牌变为锦鸡文化产业。如锦鸡文化旅游、锦鸡文化影视、锦鸡文化商品、锦鸡文化食品等等。让它惠及老百姓,让它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有了经济支撑,锦鸡文化事业才经久不衰。
←丹寨锦鸡舞与锦鸡文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