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军 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52号国家民委办公厅
离我的母校——滕州一中举办60周年校庆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回想起在母校读书的日子,我思绪万千。
人们常说,光阴似箭。似乎只有一眨眼的功夫,这支箭已射出了10余年。顺着这支箭的轨迹回溯,我回到了1996年。那一年的九月,我走进了滕州一中的校园。这里是我朝思暮想的地方,从小母亲就对我说,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考上一中,考上大学。
由于家庭困难,母亲没上过几天学。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让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母亲知道,市里最好的高中就是一中,考上一中就有考上大学的可能。
目标就是用来实现的。母亲的目标和我的目标是一致的。于是,我们一起努力。母亲长年累月不辞辛苦地劳作,就是为了创造条件让我安心学习。我深深知道,母亲是给了我生命、哺育我成长的人,而我是寄托着她的希望、背负着她的梦想的人。我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如愿以偿。
得到被一中录取的消息,母亲比我还高兴。我懂得,母亲为了供我上学,起早贪黑,省吃俭用,有多么不容易。但当我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她似乎忘记了所有的苦,心里盛满的全是快乐。暑假过后,父母陪着我一起走进了一中美丽的校园。
一中的校园是那么漂亮,假山、亭阁、草坪,还有人工湖,像公园一样。一中的教室是那么温馨,窗上贴着纸,阳光照进来,透着柔和的淡淡的黄。一中的老师是那么慈祥,为了我们把问题搞懂而不厌其烦地讲,为了我们对学习产生兴趣而循循善诱地讲,为了我们健康成长而苦口婆心地讲。老师们的教诲是那么的语重心长,犹如母亲深情的叮咛,充满了爱意和期许,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不管是过去多少年,那些话语都会时常在我耳畔响起,让我终身受益。无论是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在一中度过的那些日子。
那时候我才15岁啊,精力旺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早晨出早操从学校跑到法院门口再回来,下午自由活动踢上一场球,晚上还要围着操场跑几圈步……那时候的精神头十足,一大早就起来晨读,每天都能看到日出。接下来就是上课,晚上还要上自习。除去运动、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就是学习,但似乎也没感觉到累。能累到哪里去呢?比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我能坐在教室里学习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我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在母亲关注的目光中一天天成长,在母校明亮的教室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三年后,我从母校毕业,考上了大学。
如今,10余年过去了,年近60的母亲已经白发苍苍,60岁的母校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母亲对我有生养之恩,恩重如山;母校对我有培育之恩,情深似海。学子与母校,就像孩子和母亲,心是连在一起的,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每次回老家,见到母亲那熟悉的面容,我都感到那么温暖。每次回母校,看见熟悉的校园、熟悉的教室、熟悉的课桌、熟悉的讲台和黑板,我都像见到母亲一样,感觉那么亲切。作为母校的孩子,我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母校的消息,母校的每一个进步,都让我们由衷地欣喜!
村里人常对我母亲说,你孩子现在有出息了,你应该为有这么一个好孩子感到骄傲。我说,恰恰相反,是我应该为有这样一位好母亲感到骄傲。没有母亲,就没有我的今天,母亲用她品尝过的酸甜苦辣,用她的淳朴和善良,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让我懂得了宽厚、感恩。从这个意义上讲,不识字的母亲就是我人生最好的学校。
朋友们常对我说,你们学校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母校一定会为你们感到自豪。我说,不,是我们应该为母校感到自豪。在母校的怀抱里,我们积累了知识、陶冶了性情、磨练了意志。能走进这样一所好学校,能遇到那么多好的师长和同窗,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
国人表达感情时的含蓄让我至今没有对母亲说过一次“我爱您”,矜持的我也从没对母校表达过自己在心底酝酿了多年的感激。可是,有谁不爱自己的母亲呢?不管她有多么平凡,她都是你唯一的母亲。又有谁不爱自己的母校呢?不管她是普普通通还是鼎鼎有名,她都见证了你一段重要的人生历程。
感谢您,我勤劳的母亲!感谢您,我亲爱的母校!你们的恩情,我终身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