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各国教科书里都是什么形象?德国版本
德国教科书里的“中国崛起”
“造纸术来自中国。人们将麻布、树皮等煮烂了,将浆水晾干压薄,也就成了纸。早在1400年,在纽伦堡(德国中部城市)就有了第一家造纸厂。这种新的书写材料比之前使用的牛皮纸要便宜得多……”
这是德国小学五年级历史课本中的一段文字。如果说德国的孩子从这个时候开始对中国形成印象,那么首先展现在他们面前的,该是一个神秘的文明古国。
从小学开始认识中国 “Das Reich der Mitte”是德国书本及媒体对中国的称呼,中文的意思是位于中央的帝国。这个帝国曾经的辉煌和文明,给人类带来的深远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在中世纪,只有皇室才有权利享受书写的艺术。有了纸以后,手工艺者和商人都能够学习书写和阅读了。算术和买卖合同如今可以用’白纸黑字’来展现。这项中国发明(造纸术)是不是比火药(另一项中国发明)更加具有造福人类的意义呢?”
这是德国小学课本对中国四大发明的描述片断。古老、神秘、文明、领土辽阔,往往是德国年轻人对中国的最初印象。他们对中国的兴趣,就始于此。
汉堡著名的阿尔斯特湖中央矗立着一条铜铸的金色巨龙,湖畔挂着上千盏中国红色灯笼,游人如织。这是汉堡一年一度的“中国时代”大型活动,只是2006年的活动规模更甚从前。
与参加“中国时代”的许多德国年轻人聊天,发现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盎然。谈起他们何时开始对中国有了最初的了解,他们说,在小学。
今年13岁的中国女孩芸芸跟着在德国工作的父母在柏林的一所小学上5年级。她告诉记者,她的德国同学对中国非常感兴趣,经常问她好多关于中国的问题,例如中国的春节,还有十二生肖等等。芸芸学校发的课外读物上有这样一段对中国春节的描述,“春节是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通常在每年的1至2月,这个时候,中国人家庭团聚,而孩子们常常会收到一个特殊的礼物——装着钱的红纸包……”
芸芸说,她的德国老师曾经让她在上课的时候向同学们讲中国的这些习俗。她告诉他们,红包又叫压岁钱,红纸代表好运,而孩子们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给“中国崛起”以历史地位
在柏林某文理中学的图书馆里,存有一套德国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编写的《政治教育信息》丛书,凡是对政治感兴趣的学生和老师都可以查阅。这本书这样写到:
“自从80年代以来,有两件事情让这个世界发生了彻底持续的变更,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崛起,和与此几乎同时发生的苏联的衰落……(中国)这个’中央的帝国’在不到几年的时间内就从国际政治舞台的边缘再度回到了中心。”
2006年在中国驻德使馆曾经举办过一次“德国中学生汉语节”。来自德国各地十多所中学上百名德国学生参加了这次活动。他们唱汉语歌,甚至还用汉语演话剧。一些中学生坦白地告诉记者,他们都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感到十分惊奇,十分想到中国看一看,一个以这样速度发展的国家是如何改变的。
一些学生还告诉记者,他们学汉语,除了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之外,更主要是认为随着中国地位的不断提升,掌握汉语将成为他们今后事业发展的一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