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青 湖北荆门市龙泉中学北校
1、别“做”公开课
上公开课,一般又叫“做课”。一个“做”字,含义复杂。
有一位高中语文老师,被同行们称为“比赛型”老师,只要有公开课、竞赛课,他能把一节课“做”得风生水起,赏心悦目,他因此获得了不少荣誉,在全市也很有些名气,但是他平时的课让学生感到乏味,学生要么昏昏欲睡,要么做其它的作业,他历年所教班级的学生能力、考试成绩都不太理想。
曾经听了一个笑话,说老师告诉学生要上公开课了,到时候会答题的举右手,不会答的举左手。于是课堂上出现了群情高昂的互动场面,让听课者感慨学生的素质之高,老师的引导得法,自愧弗如。
公开课对推动课改能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但是“做”公开课,不论是什么级别的公开课,却会产生两个明显的副作用:一是浪费了老师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一堂公开课,老师从选课,研究教材,设计教案,制作课件,到收集资料,费时费力,特别是试讲这个环节更是繁杂。据一名老师讲,她参加市级公开课,仅在校内就试讲了12次,即全年级每个班讲了一次,开了12次讨论会,教案修改了不下于12次。这种课,既或取得了成功,成本也太高了,可以说是本末倒置了。比如,对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造成了冲击,而其他老师要“陪听”、要评课,学生要“陪练”,这又对其他听老师的日常教学和学生的正常学习造成影响。二是“做”公开课易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公开课如果掺入太多“做”的成份,难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一次又一次“做假”的教育,老师为人师表的形象蒙受影响,学生的思想更会受到影响。
眼下的公开课与常态的教学差距很大,已经失去了公开课是应有的作用。因此,公开课要常态化。对于校级公开课,可以纳入日常教学工作中,根据教学进度,随机抽取教学内容,随堂听课;对于更大范围内的公开课,也要尽可能减少“做”功。公开课,评课是关键,公开课只有常态化,才能真正发现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改进的问题;公开课只有常态化,老师的教学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