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于传统研磨 出新于法度之中
——韦怀俭草书艺术赏析
作者\華中鼎
我和韦怀俭先生有幸谋面,并欣赏到他的几幅书法作品,有颜体、楷书和几幅大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笔老辣,行笔迟涩;结字稳妥,用墨厚重;线条流畅,刚柔相济;笔力劲健,神采清逸;气息贯穿,章法布局,纵横有度,虚虚实实,风格突出,雄秀兼得,融雄厚清逸为一体,风神体貌而俱在。
韦怀俭先生,1949年生人,现居住北京。任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自幼喜爱书法,研究书法至今长达50余年。学魏碑、习唐楷在传统书法中默默耕耘二三十年。我所见到的韦怀俭先生的颜体楷书四尺中堂苏轼词。结字稳妥,用笔劲健,已足见其传统功力之深厚。
被誉为草书大家的林散之老先生曾告诫我们:“没有功夫,就不能写行书,更不能写草书,笔按不下去。”据了解,为学草书,韦怀俭先生又在帖学领域,潜心研究十余年,对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争座位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至今兴趣之浓依然不减。对宋、元、明、清诸位行书大家学有心得。米芾的用笔、用墨;文征明的结体;董其昌字的清秀,都了然于心,应用于手。
林散之老人讲:“用楷书笔法写草才行”,“学草、写草是写不好的,笔留不住”。韦先生在传统功底扎实之后,55岁时向大草发起总攻。碑、帖结合的实践与运用;多方面艺术领域知识修养的积累。有长达50余年的努力,厚积而薄发。最终成就了韦怀俭先生的今日之草书。
韦怀俭先生的大草长卷长达5至6米“李白草书歌行”;四尺中堂草书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四尺草书对联杜甫诗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六尺草书对联毛泽东诗句“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花为桥”,都给我们的心灵以震撼。有“当代草圣”林老的味道,也有他本人的风格特点。书法风格应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是他半个世纪的努力,几十年的心血。我见到了一位热爱书法艺术老人的“赤子之心”。
“草书易学而难攻,学有所成者,凤毛麟角”。此话绝非虚言。当代习行草者,可以万计、十万计、百万计,虽难以为计,而学有所成者,能被公认的“大家”,则是了了无几。林散之老人,默默耕耘长达六七十年,人活到76岁,1973年时才声名鹊起、光耀书坛。究其原因是林老的草书线条此时已达到炉火纯青,前无古人的地步。柔中带刚,刚中带柔,化实为虚,斑驳陆离,这种似有若无的空蒙迷离的线条,近看似面,远观仍是线。达到玄虚妙境似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境界。是厚重老辣的线条,成就了林老的草书,典定了他在当代中国书法史上的“草圣”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