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罗甸 王雍
教学程序就是按一定的顺序组织教学的教学进程,也就是以一定的教学目标为导向,借着一系列逐渐复杂的问题来促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步骤。例如,先进行轮廓式的阅读,再进行深入思考的阅读,最后进行品味文章思想感情的阅读,这就是一种教学程序。有了这种程序,师生的教学活动就能避免混乱而低效的现象。教学实践证明,教学程序实际上是教学内容运动的轨迹,这种轨迹的特征在于顺序性和逻辑性。作为学习内容,总是由简单到复杂,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总是由肤浅到深刻,学生的能力总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迁移。同时,这些变化过程都为目标所控制,使得教学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因而成为有规律可循的过程,表现出教学程序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教学程序也因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的不同而表现出教学过程中的差异,因而不能以某种具体途径当作普遍使用的模式。就拿“自读——教读——练习”这种程序来说,对那些浅易的文章,学生自读之后,就可直接进入练习。而对那些难度较大的文章,则宜以教读为主,有时可以先练后读,有时可以以练代读。高年级学生自读的比重可以大些,要求可以高些,而低年级学生则应多扶持一些。这就是教学程序的变动性。
笔者认为,一个成功的教学程序应具备如下特点:一、学生能作出积极的反应;二、有明确的目的与合理的“组合”;三、学生认知有渐进性;四、信息即时反馈。
根据教学程序的含义、性质及特点,应当怎样设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程序呢?
首先,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分析阅读教学的内容及目标,确认教学的范围与深度,为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提出指导性原则,同时也为揭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的相互关系,为教学程序的安排打好基础,便于解决如何教的问题。
其次,分析学生的状况。一般学生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学习目的有待指引;②认识能力较低,实践经验尚少;③自学能力还比较弱;④积极参与教学而盲目性较大。另外,小学各阶段学生的特点有所差异,这就影响到教学程序的个性,因此,在设计教学程序时必须注意。
现试以《鸟的天堂》为例,设计一种阅读教学程序。
一、唤起积极反应。围绕教学内容,以变幻画面,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描述一个异常现象,用态势语引起某种注意等方式进行刺激,有意识地使学生认识到,为了达到学习目的,必须作出积极的反应。如可以这样起头:人们常用“天堂”来比喻美好的生活环境,那么,“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呢?现在,让我们和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一起到“鸟的天堂”去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
二、明确学习目标。教学开始,即向学生明确地提出学习本课所要达到的目标:理解课文,能说出文中重点的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事物的静态和动态,并感受到“鸟的天堂”的静态美与动态美,还要背诵课文片断。从而激起学生对学习的期望。
三、从旧知向新知过渡。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有关知识,使他们充分利用已有的认知来同化新知,从而避免机械学习。如引导学生回忆《火烧云》的动态和静态描写,以便对比异向,降低学习的难度。
四、展示教学内容,指导学法。先学哪个部分,后学哪个部分,每个部分所含的内容有多少分量,教师须非常清楚。在学习中,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点拨,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帮助他们开拓思路,启发他们去寻找答案,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学习规律,促使能力迁移。如,《鸟的天堂》可分为“第一次去到鸟的天堂”和“第二次去到鸟的天堂”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可这样启发:哪几段写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什么地方说明了榕树“又大又美”的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鸟的天堂”的静态美的?学习第二部分可这样引导: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鸟儿们生活在天堂里?鸟的天堂的动态美表现在什么地方?在启发中可结合指导朗读、背诵,品味重点句子,使学生自然地领会课文描述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五、反馈学习效果。一方面是由学生自我回顾与检查并向老师作出反馈,另一方面是教师向学生作出暗示,让他们知道学习结果,知道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①讨论归纳:为什么这株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②练习:复述课文,要求按两次到鸟的天堂的顺序、时间、所见景物特点和作者的写法等口头复述,教师评价,从而使学生获得整体的形象与认识。
最后说明两点:一、以上程序并不是唯一的,一成不变的,应根据课文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二、此程序可以是教案的组成部分,但不能等同于教案。真正能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的是教案,而不是单纯的“教学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