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晖 贵州普安县
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阶段加强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尤为重要。但如今农村小学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要想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不容易。每节课下来,都能让学生吸收到不同程度的新“养分”,使他们真切的感到自己在不断的充实,进而引起对每节课的兴趣,的确需要我们研究教学方法。尤其是低年级语文课,既有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又有情感教学和思想品质的教育,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文化熏陶和人文感染,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感染,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用学生的思维想问题,关注学生内心世界,时刻贴近学生,走进学生世界,用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去浇灌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学会做人。另一方面,教师应巧妙地借助学生已有的口语经验和相关的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寓学于乐,化难为易,这样,使学生更易于接受知识,增加文化底蕴,使学生受益终身。
2、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若遇到“说者有心,听者无意”的情形,课堂的教学效果无形中就大大消弱了,每天一堂接一堂的课,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随机应变的穿插一些便于学生理解知识点的生动幽默的插话。例如讲科普知识的文章时孩子们不易理解和掌握,在讲解过程中适当的举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小例子,更加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这种“碎语”和实例往往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也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教学要有序展开,充分做好备课
1、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学也一样,每个学期初都要根据课标的要求制定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实际教学中,又要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把教学方法落实到每一节课中,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课外让学生多阅读书报、课外书,以拓展知识面,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结合课文中的听说训练,加强对学生日记、作文的训练,从而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我们要有“在我们班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认识。同时可以还利用一些教研活动,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
2、“课上一分钟,课下十日功”。教师的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语文的备课包括制定课时教学计划,确定课时目标、重点和难点,用什么教具,达到什么要求,解决什么问题,能否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等;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学生的情况怎样,多少学生愿意学,多少学生学得好,差在什么地方,他们的心理特点是什么等。备课是战略问题,授课则是战术问题。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学中会出现许多始料未及的问题,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老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甚至会遇到一些意外的情况,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学生毫不客气地训斥一顿,或者自己被气得七窍生烟乱了方寸,此时我们要调整方案,在调整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所以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因此课后反思是很可贵的。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授高效的学习方法
1.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因素。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对一些游戏、故事、活动特别感兴趣,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就必须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学、在活动中学。平时教学中,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情趣的课堂中参与学习。以鼓励为主,真正让孩子体验学习的喜悦、学习的信心、学习的激情,这样往往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见效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是十分重要的。如为了上好《称象》一课时,学生们对第四文段理解不够,朗读时出现停顿错误,我边讲析课文,边让孩子们在白纸上画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不但增加了对课文理解,而且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四、增加教师知识储备,更新教师教育观念
作为教师,应该始终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因为打铁本要自身硬,自己不具备丰富的知识,不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怎么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人才呢?同时,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也建立不起来,学生对你的教学也会不买帐。教师应该牢牢树立教育的四大观念:一是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二是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应该放下自己的师道尊严;三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作用,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四是树立一种大语文观。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课改教学之中,努力寻求更好的教学方式,时刻把教学质量铭记。五、教师在教学中留下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处处“讲深讲透”,学生得不到“生疑——解疑——省悟”的一波三者,那么便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要激发思维活动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提高思维密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思维要求,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中让学生先想一想再去做,使学生言语与行动逐步起着自觉调控作用,从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提出一些有效的问题先让学生有效的思考,再试着解答,而不是由教师直接教给解法;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小组间的交流很好的锻炼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并且可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随机应变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五、给与学生鼓励和赞扬
教育是针对人的,有时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份小小的礼物,一次真诚的鼓励都会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时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式的语言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把生硬冰冷的语言变成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要给学生已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特别是理解能力差,记忆力不好的待努力的孩子,经常被家长奚落,在同学面前以为学习不好而抬不起头,所以当学生回答出问题的时候,当他们取得小小进步的时候教师应该给与他们最大的赞扬;当他们没有信心的时候,要告诉他们老师永远支持他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自信的学生。
我们要坚持“以学生学习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三动”的教学模式:教师的“启动”,学生的和“主动”,师生的“互动”进行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培养、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让他们自己学会寻找方法,自己尝试着去探究,教师只给他们提供更广的空间,任他们去发展、去提高。总之,想要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就得必须师生共同努力,共同下功夫,俗话说的好,“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让我们一线广大教师在不断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语文教学水平做作更多努力!